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中國科技界熱議十九大報告 明確方向 擔起責任 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奮斗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 攝
中科院機關集中組織黨員干部職工觀看十九大開幕會盛況 (來源:中科院網站)
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3個多小時的報告中,“科技”出現了17次,6項科技成果被“點名”。瞬間,科技界沸騰了。
“沒有辜負國家的信任”
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報告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習總書記的“點名”都讓在場內場外聆聽報告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一振。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中,每一項都有中科院的身影,這體現了國家對中科院這么多年工作的認可,作為中科院的一員,我覺得特別欣慰。”十九大代表、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張麗萍向記者感慨。
“作為中科院的一員,我倍感驕傲。”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科技體制改革、創新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目標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這體現了國家對科技發展高度重視。
同樣在現場聆聽報告的中科院人里,還有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維民。“好幾項重大科技成果里都有我們團隊的心血。能為國家大工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我感到非常自豪。”劉維民告訴記者,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潤滑油、潤滑脂和固體潤滑材料,除了用在天宮、大飛機上,還用在了我國神舟飛船、長征火箭和氣象衛星等重大工程上。
6項重大科技成果中,“天眼”、“悟空”、“墨子”3項成果由中科院獨立牽頭完成,同時,中科院還是天宮二號的主要承擔單位,并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我們很受鼓舞。”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第一時間收看了十九大開幕會。“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的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成功孕育出“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兩項重大科技成果,讓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作為特邀人員列席了開幕會。“近年來國家科研投入增加,中科院用實踐證明自己沒有辜負國家的信任。除了這些科研成果之外,中科院還有不少好成果,廣大科研人員也在默默地努力著。”周忠和說。
正在西太平洋執行任務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科考船組織船員同步收看(來源:中科院網站)
“這下目標更明確了”
關于如何加快建設創新性國家,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并指出了未來發展的明確方向。
“這次報告將科技創新提到很高位置。”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說,“總書記的報告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更清晰的實現路線,首先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發展領先的顛覆性技術,從跟跑向并行和引領邁進;其次,在具體路線上,既要加強基礎研究、推動重大原創性成果的出現;同時,又強調應用基礎研究,在發現科學規律、發明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社會經濟,推動產業發展。”
在褚君浩看來,這將鼓勵科技工作者更努力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貢獻力量。
“此次報告體現出了發展定位的延續性。”周忠和告訴記者,“黨和國家對發展和科技創新定位的把脈很準。建設創新性國家,要靠創新、靠科技,黨和國家對科技和科技工作者一如既往的支持,也讓科技工作者堅定信念,更加努力。”
他表示,中國科學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當認識到自身與國際仍然存在的差距及產生差距的根源,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孕育更多原創的、顛覆性的科研成果。
做基礎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家堂聽完報告豁然開朗:“這下目標更明確了。”
“報告強調研究要有所用,加強技術轉化和產學研結合,這讓我們做基礎研究的人找到了方向。”李家堂表示,應用研究需要基礎研究的累積,而應用基礎研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橋梁,沒有前期大量的基礎研究不可能產生重大的顛覆性創新。
多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始終處于跟蹤國際領先水平的狀態,李家堂認為,報告對“應用基礎研究”的強調給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確定了更明確的目標,有了這一明確的目標,就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奮進。
“深感肩上責任重大”
面向未來,黨和國家明確了任務目標: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吳季看來,國家更長遠的規劃,為科技界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對科學發展戰略規劃和科技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現在我們就要布局好15年、20年以后的事情,項目的遴選、布局、規劃,以及科技人才儲備,都應該瞄準更高的目標”。
“作為國立研究所,我們肩負的使命更重了。未來,我們必須圍繞習總書記描繪的中國夢和未來規劃,腳踏實地練內功,踏踏實實做工作,同時登高望遠,圍繞創新驅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做好科研工作,做好原始創新,不愧對國家的期望。”張麗萍說。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高級工程師張志軍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研項目管理人員,今后要更加不忘初心、砥礪擔當,要胸懷高遠、心系國防,要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為科研管理創新、為研究所跨越發展貢獻自已的一份力量,努力書寫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西部篇章。
“科技發展對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國家強軍強國目標都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作為科研人員,我們也深感肩上責任重大。”王秀杰說。
她表示,廣大科研人員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志存高遠,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努力攻克重大科學問題,用于承擔重大發展需求相關的研究任務,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作者:倪思潔 陳歡歡 劉曉倩 張行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